精選藝術

2022春季拍賣 水墨專場

LOT609 王雪濤 芳蝶佳色

王雪濤(1903-1982) 芳蝶佳色 設色紙本 日本裱軸 65 x 41 cm。估價:NT$300,000 – NT$600,000。此作品於2022年4月23日在藝流國際拍賣舉行的專題:水墨專場上拍賣。

王雪濤(1903-1982),原名庭鈞,字曉封,號遲園。1922年進入北平藝專就讀,受教於陳師曾、王夢白等著名畫家,1924年拜齊白石為師,在寫意花鳥畫領域有突出表現。曾擔任北京畫院院長、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、美協北京分會副主席等職務。

投入齊白石門下是王雪濤學畫歷程的重大關鍵,雪濤之名也是齊白石所賜予。不僅得到名師指點,又潛心汲取傳統,追溯陳淳、徐渭等歷代寫意畫家。此件牡丹作品即可見是以齊白石「紅花墨葉」法為基礎,以墨色畫葉不僅能使紅花更為突顯,也能使畫面不流於豔俗。牡丹先以淡紅色為底,在顏色尚未乾透之際以濃厚的深紅色重疊,強化花瓣的深淺與向背關係,跳脫齊白石的大寫意之風,筆墨轉向柔美含蓄,整體則趨於清雅、秀麗之風貌。

LOT639 于非闇 白梅鸚鵡

于非闇(1889-1959) 白梅鸚鵡 設色紙本 鏡心 1941年作 45 x 45 cm。估價:NT$350,000 – NT$700,000。此作品於2022年4月23日在藝流國際拍賣舉行的專題:水墨專場上拍賣。

于非闇(1889-1959),初名魁照,後改為照,字仰樞,作品上常署名非闇。于非闇早年隨民間畫師學畫,同時得力於家庭環境,喜愛題花賦草、飼養魚鳥,在其40歲左右將精力集中於工筆花鳥畫方面。畫法上溯五代北宋院體畫風,也對宋徽宗的瘦金體書法多有投入,進而影響其工筆作品之線質與畫作之落款。

除了五代北宋院體之外,于非闇對於民間繪畫、緙絲、刺繡的涉獵,是其工筆花鳥畫終能獨樹一幟之主因,此作《白梅鸚鵡》即是例證。鳥羽捨棄力求繁複的細筆勾描、梅花的枝幹不以乾筆擦染,反而是在勾勒輪廓之後以顏色平塗為主,雖然局部帶有少許漸層變化,但整體帶有平面性,這即是于非闇汲取緙絲、刺繡之處,將織繡之風有效地融入工筆繪畫之中。

LOT651 李可染 江山勝境

李可染(1907-1989) 江山勝境 設色紙本 軸 1985年作 68 x 46.5 cm。估價:NT$400,000 – NT$800,000。此作品於2022年4月23日在藝流國際拍賣舉行的專題:水墨專場上拍賣。

李可染(1907-1989),原名李永順,江蘇徐州人,自幼便喜愛繪畫,1923年考入上海美專,1929年更進入杭州藝專,受林風眠、潘天壽等畫家影響,也涉獵油畫領域,進而思考傳統水墨畫的突破與革新。曾擔任中央美院教授、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、中國畫研究院院長等職務。

李可染的山水畫立基於堅實的寫生,自1950年代中期開始至各地遊歷,留下數以萬計的寫生稿,再從中精煉出山水畫的畫中景致。此件《江山勝境》參差的山峰與蜿蜒的河道令觀者聯想到桂林山水風光。用墨方面,李可染取法清代龔賢與近代黃賓虹的積墨法,用濕潤的墨色反覆堆疊數十遍而成,畫面通幅瀰漫「渾厚華滋」的墨韻表現,無論樹木、屋宇或是山巒,都給予觀者極為堅實的量體之感。

LOT652 沈耀初 竹林親情

沈耀初(1907-1990) 竹林親情 設色紙本 軸 1971年作 135 x 34.5 cm。估價:NT$80,000 – NT$160,000。此作品於2022年4月23日在藝流國際拍賣舉行的專題:水墨專場上拍賣。

沈耀初(1907-1990)出生於福建詔安城南士渡鄉,故自號「士渡人」,作品中也常鈐蓋此印文。自幼接受家族中的長輩沈鏡湖指導學習國畫。1948年冬天來台旅遊,未料便因戰爭而滯留於此。1970年代末與張大千等人一同獲選為「台灣當代十大名畫家」。1986年沈耀初回故鄉詔安居住,並於此終老。

沈耀初擅長寫意花鳥,主要取法任伯年、吳昌碩、齊白石之觀念與畫法,以金石筆法入畫,凝鍊出雄強、剛健的用筆。對象的描繪力求以「不似」為畫藝的突破準則,反覆追求造型的簡鍊。例如此作中的母雞乍看只是一團黑墨,卻有著身體背對觀者、轉頭望向小雞的動勢,充分顯示出沈耀初對於造型方面的精確掌握。全幅以墨色畫竹與雞,僅在母雞的頭、腳以淡赭紅色來做畫龍點睛之處。

LOT673 劉奎齡 田居四景

劉奎齡(1885-1967) 田居四景 設色絹本 軸 192 x 46 cm x 4。估價:NT$1,500,000 – NT$3,000,000。此作品於2022年4月23日在藝流國際拍賣舉行的專題:水墨專場上拍賣。

劉奎齡(1885─1967),出生於河北天津,字耀辰,號蝶隱,常署名種墨草廬主人。劉奎齡無確切師承,主要取法郎世寧,並上溯明代呂紀、清代沈銓之風,依循自身對於藝術的敏銳度,西洋繪畫的素描與色彩觀念、或是日本大和繪與明治維新後的朦朧體等畫風皆有所涉獵,形成獨有的繪畫風格。

此件四屏作品以工筆描寫田園的蔬果植物與禽鳥,手法趨於精密寫實,畫中的南瓜、茄子與樹幹更可以明顯得見融入素描之法,帶有明暗表現與量體感,也可見到劉奎齡長時間對於這些題材的細心觀察。設色方面則以淡雅為主,形成清爽、典雅的畫風,有如清晨日光初升、空氣中水分濕潤之景。在作品中,也可見劉奎齡擅於將前景放大並貼近觀者,以此強化景物的遠近關係,使畫面空間更顯空闊。

LOT674合作 張大千/山田喜美子 印度仕女圖

張大千(1899-1983)/山田喜美子 (不詳) 印度仕女圖 設色紙本 日本裱鏡心 90 x 50 cm。估價:NT$1,200,000 – NT$2,400,000。此作品於2022年4月23日在藝流國際拍賣舉行的專題:水墨專場上拍賣。

張大千(1898-1983),本名張正則,後改名張援、張諠、張爰,字季爰,曾出家百日,法號大千,作品中常署大千居士,畫史亦多以此稱之。張大千自1949年離開中國之後旅居世界各地,印度、巴西、日本、美國皆曾落腳,1976年後定居台北外雙溪。1983年逝世後,台北故居捐給國立故宮博物院並成立「張大千先生紀念館」。

從這件作品題識中可得知,畫中人物取自印度稿本,背景則由山田喜美子所繪。張大千於1950年代初期常至日本東京採購畫材並與喜美子結識,此畫當是此時期所做。背景紋樣的構成採取中軸對稱,設色以紅、綠、青為主調,呈現出高度平面裝飾性;畫中女子則身著白衣,除了幾道的藍色條紋之外並無裝飾之物,繁簡對比的配置使畫中人物好似站立在一塊華麗的布幕之前。主角人物在繁複與濃豔的背景映襯之下,不僅未失光彩反而更顯清新脫俗,充分顯現張大千對於線條勾勒之法的嫻熟與自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