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單一結果

石濤 傳( 1642-1707);張大千 陳年 溥儒 于非闇 狄平子 張伯英題

NT$10,000
L434 石濤 傳( 1642-1707);張大千 陳年 溥儒 于非闇 狄平子 張伯英題;苦瓜和尚山水冊
水墨紙本 冊頁八開,另引首三開,後跋二開。 18x25cm x8
題識:(一) 瞎尊者。(二) 清湘苦瓜和尚。(三) 小乘客。(四) 清湘老人。(五) 鈍根寫意。(六) 大滌子。(七) 竹冠道士。(八) 零丁老人。
題簽:(長尾)苦瓜和尚山水冊。雨山長尾甲蜀檢。
引首:(一) (張)冷透鬚眉見小乘。石濤和尚山水冊子 大千居士題。(二) (陳)大家風味。半丁老人。(三) (溥)此冊方駕明賢逸韻,滿紙佳?,可貴當如何哉。溥儒識。
題跋:(一) 松風吹解帶,流水當鳴琴。山水中人多畫束帶,此幅獨無,有飄飄欲仙之意。于照題。畫貴簡而得神,此幀衣紋,以一筆勾就者,純乎天籟,似宋畫之最佳者,明清人不能有此也。(二) 不見片帆影,危橋自在橫;疑為洞庭水,一點君山青。非闇題。此幅似繁而實簡、似濃而實淡、似庸而實超、似率而實鍊、似側筆而實用中峰,似趨時而實古拙潤妙筆也。(三) 秋山欲雨圖。雨意過溪來,秋風滿山谷;閉戶且焚香,靜聽蕭蕭竹。近見上人畫,大都側筆塗鴉,與此冊筆筆中峰者絕異,能于此處著眼,真偽立判。于照。(四) 仿宋李成寒林圖。以鐘鼎篆法作畫,筆圓而挺,古拙可愛。照。凡減筆畫,往往流入江湖派,以不能使中鋒筆之故。此畫無一側筆,掃筆所以高簡可貴。(五) 孤亭看梅。小墨隨意點染,極荒寒之致,鈍根人胡能有此。照題。人謂上人畫不克江湖流派,以其多側筆也,以此冊用筆觀之,其冤乃白。(六) 山疑積鐵,蒼翠欲滴,有太古人戶外久立,屋外一人似老翁仲,有太古風。于照。非筆非墨、非鐵非石,其中有人千古屹立。(七) 黃山觀瀑圖。石濤遊黃山後作畫託類此景。照題。本僧侶也忽有道士名號,人以為奇,不知僧徒有稱道人者,道士即道人之謂,不得以外道別之。(八) 臨江多怪石,野竹傍孤亭;小艇隨來往,秋山一抹橫。非闇題。此幅用筆頗類金陵二十景冊,筆簡而味永,亭傍叢竹迎風,極生動之致。山也零丁、水也零丁,小舟來往總零丁、長公詩、零丁洋裡歎零丁,上人題此名於此畫非草草也。
後跋:(一) (狄)此冊八幀,題名各別,曰大滌子、曰瞎尊者、曰清湘老人、曰竹冠道士、曰小乘客、曰清湘苦瓜和尚、曰零丁老人、曰鈍根,書法頗類鍾太傅,每畫題一名,似較題一詩為勝。余題畫詩,曾有石濤怒筆獷而野之句,然如此冊者,何曾有怒筆絲毫發現,乃知上人?跡,絕無怒筆,無怒筆自然不獷不野,其獷而野者,皆偽作無疑矣。至黃山圖小幀,用筆從容秀逸,貌雖不同而意實相類,明乎此可以延賞鑑矣。己巳秋仲 狄平子。(二) (張)落筆如仙。彭城張伯英。
鈐印:(石)阿長(3鈐)、石濤(4鈐)、清湘濟(長尾)雨山、(張)張大千、(陳)陳年印信、(溥)心畬、溥儒之印、(于)于照(4鈐)、于非盦(4鈐)、(狄)狄平子、(張)張伯英印
藏印:(蘭挺達)存心堂藏、伯英鑒賞